4008 8181 99
联系人:田经理
手 机:4008 8181 99
电 话:0592-2024666
地 址:厦门火炬高新区软件园一期曾厝垵北路3号科汇楼402室-A374
.
据了解,地膜在我国年用量超140万吨,农田里每年会新增20万至30万吨不能降解的残留地膜,残膜污染问题严重。
2021年12月,由清华大学牵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单位参与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可降解地膜专用材料及产品创制与产业化”项目启动。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郭宝华介绍,全生物降解地膜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可通过微生物作用而完全降解为二氧化碳、水和生物质的地膜,不会对农田和水体构成污染,在适宜区域可替代传统地膜。该项目团队聚焦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全产业链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从地膜的专用树脂的分子设计和高效合成出发,创新产品加工技术,推出6种低成本、高阻隔的生物降解地膜新产品,并开展安全性评价,在全国范围多种作物上示范推广,取得显著成效。
替代传统地膜:降解快更环保
“将地膜从田间捡出,再进行运输、堆放、分拣、清洗、粉碎、造粒,这是之前控制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的途径。但在实际操作中,地膜和农作物秸秆、土壤等混杂,后续需清洗、杂质分离后进行再生料生产,加工再利用成本较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樊廷录在多次实践中发现,田间的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机收作业后,地膜会与秸秆交织,难以清除,若将它们一起翻耕土壤,就会加重土壤污染。“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就不用考虑回收的问题,因为它从覆盖种植到当季作物收获后,地表的膜就能降解成碎片,后期可被微生物完全分解,这为地膜残留污染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
郭宝华介绍,项目研发的新产品能够满足不同地区、绝大部分作物的种植需求,特别是在根茎类作物上实现了比传统地膜更好的增产效果,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了支撑。截至目前,项目团队在北京、内蒙古等20多个省(区、市)的近百个县建设了试验示范区,涵盖玉米、马铃薯、水稻、甜菜、花生和小杂粮等20多种作物。其中,甘肃、安徽、山西等地区的马铃薯、玉米、水稻等作物覆盖全生物降解地膜技术模式基本成熟,得到积极推广应用。
水稻覆膜种植:防杂草更节水
今年8月末,记者跟随安徽省合肥市的农业技术专家们来到位于合肥市庐江县的盛桥农场。“这里有着30多亩有机稻米覆膜生产的试验田,覆膜生产技术为我们种植有机水稻带来了底气。”农场负责人王宏说,“田间杂草防除是我们最头疼的问题,这下可省事多了,降解地膜覆盖的区域,杂草明显有减少。”通过现场植株比较,覆膜区的水稻较对照植株根系发育明显粗壮,有效分蘖增加6个,增加幅度达1/3。
适用范围更广:既增产又增效
覆膜技术带来增产的农作物不止水稻。项目团队成员、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凤翔介绍,在山西省冬播 谷子 生产区域,全生物降解地膜不但大幅度提高了谷子产量,而且能使其成熟期提前1个月,避免秋季霜冻带来的减产,为当地实现“一年两作”或“两年三作”提供了可能。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版权所有 © 祉坤(厦门)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闽ICP备2024032836号
技术支持:某某网络